《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实施六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广西将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开放发展的牵引工程,坚持建通道、强运营并重,效率提升与质量优化同步,合作拓展与区域融合并举,持续增强通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已从“一条线”扩展为“一张网”,不仅将内陆腹地推向开放前沿,更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日前,随着岸桥将临港企业的2大柜成品纸顺利吊装至“华信长荣”轮,首票在广西北部湾港北海铁山港区完成报关及查验的外贸集装箱货物起运发往东南亚地区,这标志着铁山港正式开启外贸集装箱业务。企业在港区内可一次性办结报关、查验、放行等全部口岸手续,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出海口,“十四五”以来北部湾港持续提质升级。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从2019年的2.56亿吨、382万标箱,增长到2024年的4.5亿吨、902万标箱,年均增长18.7%,今年有望实现“千万标箱大港”目标。广西着力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北部湾港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加速显现。钦州港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20万吨级散货码头、北海港邮轮母港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可以实现30万吨级油船、20万吨级集装箱和散货船、15万吨级液化天然气船等世界主流大型船舶通航靠泊。今年,广西还开通了北部湾港至阿联酋杰贝阿里港的首条滚装船航线,重庆汽车通过这条滚装船航线,相比传统路径,时间缩短7天左右。目前,北部湾港共开通集装箱航线91条,基本实现全国沿海、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并延伸至印巴、非洲、南美等地区。为实现货物快速转运和无缝衔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推动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一体化“小切口”改革,进一步激发通道活力。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形成海铁联运班列、中越跨境班列班车、航空货运等多种物流组织形式。在南宁国际铁路港,装载着来自全国各地货物的集装箱被快速装上班列,最快14小时即可抵达越南河内。随着中越跨境货物运输需求持续攀升,中越班列从始发每月开行不足5列,到如今已实现“当日发车、当日清关、当日到达”。截至9月下旬,广西始发中越班列今年已累计发运出口货物2.6万标箱,同比增长173%,超2024年全年总量33%。
强劲物流的背后,是日益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十四五”以来,广西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条贯通两广、连接西南、通达港澳、对接东盟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正加速成型。眼下,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已累计完成投资超80%,预计2026年建成;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的关键工程,黄桶至百色铁路正加速推进,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西线通道全线贯通后,四川等西南地区货物经北部湾出海,距离将缩短270公里以上;黔桂铁路增建二线今年9月开工建设,崇左至凭祥铁路将于年内开通运营,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将不断完善。
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通道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陆海联动经济走廊。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初步形成新能源、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引进了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中柬(北海)产业园、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纵深推进,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进出口贸易额从2019年的344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6769亿元,增长近1倍。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从一条物流大通道升级为资源要素高效整合、产业规模化布局的经济走廊,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新通道班列年发运量从2019年的11万标箱增长到2024年的50万标箱,6年间增长3.5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