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乐棋牌

图片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甜蜜事业”焕新

2025-05-07 09:00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若问及全国何处最为“甜蜜”,那答案无疑会指向广西。

若要形象地描述广西糖业的地位,有句话颇为贴切:“在中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来自广西。”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是我国蔗糖主产区,要把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为保障国家糖业安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发挥更大作用。

每年榨季,八桂大地蔗林如海,绿浪连天。

一台台甘蔗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切割、去杂;一辆辆运蔗车辆源源不断地将甘蔗卸入糖厂蔗槽,经加工后制成白砂糖、红糖等销往全国各地。

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产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21个榨季占全国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在保障国家食糖供给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这项“甜蜜事业”正走上全链转型、持续向新的发展道路。

攥紧种业“芯片”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全年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是甘蔗种植的极佳之地。曾几何时,这片丰饶的土地中种植的却多是外来甘蔗品种,产业安全面临极大的“卡脖子”风险。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培育优质品种,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和含糖量,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最好办法。”广西大学甘蔗种质创新和生物育种团队带头人张积森告诉记者。

多年来,为打赢种业翻身仗,我区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甘蔗新品种研发攻关,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培育出一批高产高糖、抗旱抗倒伏、适宜机收作业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育种背后,离不开数以万计的反复试验和数据观察。”柳州市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专家卢文祥告诉记者,想要培育出耐寒、高产和高糖等优良性状的甘蔗品种,需要在几万甚至十几万株甘蔗实生苗里挑选最优性状,再与别的杂交组合进行比较……周而复始,不断试验,育成一个甘蔗品种就要10年以上。

实施“十四五”糖料蔗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区内科研院所开展育种研发、建设甘蔗品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依托科技创新,“广西芯”甘蔗队伍不断壮大、广西甘蔗良种繁育体系发展也迈向更高台阶,“桂糖”“桂柳”等系列品种从八桂大地走向云南、广东,扎根广袤田野。

记者了解到,“桂糖11号”从1989年起,在广西蔗区推广面积超过引进品种“F134”,并迅速成为第二代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万亩。自2018年起,“桂糖42号”和“桂柳05136”取代“新台糖22号”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品种更新的标志性品种。

在广西(凭祥)东盟跨境合作农作物种苗繁育中心,国内糖料蔗组培育种首条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智能识别系统首先扫描组培罐,随后将其送入清洗区。截至今年2月底,该条生产线已经成功生产出1500万株糖料蔗脱毒组培苗,产量位居全区前列。

“通过先进高效的组织培养技术,我们持续为甘蔗种植业源源不断输送优质种苗资源。”该繁育中心负责人黄奎介绍。

目前,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完成登记的157个甘蔗品种中,广西自育品种65个,占比41.4%。2023/24年榨季,全区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98.62%,其中,广西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1.1%,均创历史新高。

机械化革新

蔗田,向来被誉为糖业产业链的“第一车间”。

春分时节,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内,大型拖拉机、甘蔗种植机并列同步作业,机器自动完成植苗、盖膜、覆土等工作。

“我们使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一个小时能种甘蔗3亩以上,一天能种20多亩,机械化种植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凤凰镇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才库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我区多地糖料蔗种植基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设备涌现。随着工程机械在糖业的不断延伸应用,甘蔗收获模式正从分散向集约转变,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每年榨季,柳城县种蔗大户韦水秀近93个足球场大小的蔗田里,采收甘蔗的不再是一把把砍蔗刀,而是多台轰鸣作响的收割机。

“一台收割机每天的收割量能顶上百个工人。”韦水秀欣喜地说,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她接连采购10多台各类型生产机械。

收割完成后,一辆辆卡车将连根带叶的甘蔗运往各分步式机收服务点,迅速完成切割、除杂后,再经由传送带装上卡车运往糖厂,实现甘蔗收获全程机械化的“一条龙服务”。

这一新型模式的应用,不仅帮助蔗农省下人工处理的成本,也令制糖企业颇为青睐。

“采用分步式机收的糖料蔗泥沙、杂质少,质量佳,况且这一方式受天气影响不大,能缓解榨季期间运蔗车辆排队进厂加工的困境。”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2023/24年榨季,该糖厂建立了19个糖料蔗分步式机收点,成为来宾市接收分步式机收蔗最多的企业。

目前,全区已创建3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成23个高效机收示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糖料蔗分步式机收服务点76个。

甘蔗年年种,产业年年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是甜蜜产业链上共同的期盼。

作为全国糖料蔗生产重要基地,来宾市已构建“政府+蔗农+糖企+N”多方联动联农带农富农紧密联结利益机制,其中包括村企农利益联结机制。

制糖企业对积极动员发展糖料蔗种植的村级村民合作社给予奖励,2023/24年榨季为该市有蔗村级集体带来年均收入400多万元,屯级村民合作社年均增加收入240万元。

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为持续推进蔗农增收、提高农民种蔗积极性,我区启动实施糖料蔗收购“首付价+糖价”联动机制,通过二次结算方式提高糖料蔗收购价格,让蔗农充分享受发展红利。

“2023/24年榨季,我区糖料蔗收购首付价格提升20元/吨,即普通品种从490元/吨提至510元/吨,优良品种从520元/吨提至540元/吨;去年10月,通过二次结算,蔗农还获得了糖价联动收益17.3元/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分管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榨季全区蔗农种蔗总收入285.92亿元,同比增长30.95%,创近5个榨季新高。

数字化转型

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一处3000多亩的蔗田,远远望去,与普通蔗田并无二致。但在田间地头,小型气象站、虫情监测系统和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等设施正实时收集各项数据。

在广西,这样的“数字蔗田”已有上百万亩。

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的中央机房内,来自多地“数字蔗田”的庞大数据经过运算分析后,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精准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建议。

“什么时候施水施肥最佳?甘蔗预估长势如何?蔗农只需轻点手机便一目了然。”广西农业科学院信息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主任王泽平表示,通过对数据日积月累的收集,“数字蔗田”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有效促进甘蔗种植的增产增收。

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23—2024年,我区统筹财政资金1.66亿元,支持制糖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蔗糖产品多样化发展、蔗叶综合利用试点、糖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2025年已下达糖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19个科技进步项目,加快推进糖业智能化发展、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我区持续推动蔗糖精深加工和副产品高值化综合利用——

来宾市建成全国最大的蔗渣环保餐具生产与出口基地,大幅提高蔗渣综合利用效益;

崇左市开发生产出甘蔗醋、甘蔗啤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投放市场;

中粮崇左糖业注射级药用糖打破欧美垄断,凤糖生化甘蔗饮用水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我区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糖业领域的应用,为糖料蔗生产补充新“养分”。

当前,我区不少企业正致力于构建“云服务”平台,旨在为甘蔗种植户与制糖企业打造全面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代表之一。

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泛糖科技为蔗农、糖企提供全方位的“云服务”,并通过科技、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助推糖业产业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

“食糖产业链是由蔗农、糖企、贸易商及用糖终端构成,相对闭环且较短。”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与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刘芷妍告诉记者,为此,企业自主搭建起电商平台,帮助广西糖企的产品通过线上交易走向更广大的市场。

从白糖智慧仓储物流、到数字金融服务,现在,这家企业已打造起较为成熟的食糖数字化供应链集成体系。目前,泛糖电商平台已累计完成白砂糖交收量达1333万吨,有效赋能糖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糖罐子”正牢牢地捧在广西手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