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乐棋牌

图片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农村经济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③

2025-05-21 11:15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桂理平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全面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首要任务。深入学习《文选》中的重要论述,科学准确把握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让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的成功经验,也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

产业兴则农村兴。特色产业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把特色产业培育成大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底蕴,孕育了众多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这些特色产品不仅是乡村的物质财富,更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创新的载体。从新疆的葡萄、吐鲁番的哈密瓜,到山东的寿光蔬菜、浙江的安吉白茶,再到广西的荔浦芋、融安金桔……这些拥有显著地理标识的特色产品,凭借独特的品质和风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特色产业推动了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商物流等深度融合,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给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文选》内涵,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供了现实解读。

乡村产业发展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风,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深入挖掘藏在深山的非遗技艺、田埂间的优质农产品、代代相传的饮食文化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市场需求等因素,找准特色资源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激活这些“沉睡资源”,使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土特产变成农民增收的“金饭碗”。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柳州市街头巷尾长年飘香的螺蛳粉,原本只是当地的一款特色小吃,现已走上全国乃至世界的餐桌,建成了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的全产业链体系。这碗承载着乡愁的特色产业,不仅演绎了“小米粉大产业”的传奇,更生动诠释了特色产业也能成为富民大产业的深邃道理,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开了全链升级的发展密码,为各地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题思路。

从小米粉到大产业,从地方小吃到国民美食,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崛起密码,源于对地方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定位。其中,品牌化建设是其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关键一步,产业融合发展是其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模式,科技赋能是其产业持续壮大的有力支撑,折射出《文选》中“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智慧。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能依赖单一要素驱动,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文化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以工业化思维重构生产体系,以品牌化建设提升产品价值,以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乡村经济空间,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全产业链的增值,推动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深入学习领会《文选》中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学思践悟,从经验中学习、在借鉴中创新。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认识更高、行动更快,确保每个乡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产业基因”,使更多特色产业以创新之翼突破地域局限。以系统思维重构价值链条,以开放格局拥抱全球市场,让更多特色产业跳动产业兴旺的脉搏,承载共同富裕的梦想,书写“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让乡村全面振兴因为特色产业的“加盟”而更加壮阔行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