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农业、工业等产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率至关重要,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随着现代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愈发专业化、细分化,成为影响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视频制作:记者郭亚琼 实习生何泽昊
在一座座隆隆运转的工厂、一条条高速运行的生产线背后,生产性服务业不再是制造业的“辅助”和“配料”,而是转型成为赋能先进制造业增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角”。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西已培育形成9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企业生产持续扩容、经济发展不断提质,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城市发展新格局。
随着一个个集聚区落地生根,规模逐步扩大,其蕴含的集聚和外溢效应凸显。2024年,9家集聚区总营业(销售)收入约1522.9亿元,实现总税收为58.2亿元,增幅达27.9%,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
近日,走进柳州市鹧鸪江钢铁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园内,一辆辆满载钢材的货车鱼贯而出。“每天至少有200车钢材运出,日均钢材吞吐量超6000吨。”园区智慧仓储中心理货主管余晓玲介绍。
?
鹧鸪江钢铁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园俯瞰图。广西柳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钢铁产业是柳州市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柳州钢铁集团的不断发展,对物流等生产性配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整合柳钢产供销物流资源及社会运力,实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才能提升货物流转效率。这已不是多加货车和人手可以做到的了。”柳州钢铁集团相关负责人敏锐地提出。
2012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引导支持下,柳钢集团投资建设一个集钢材贸易、深加工、仓储服务、物流运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物流产业园——柳州鹧鸪江钢铁深加工物流产业园。
2023年,经综合评定,该产业园列入自治区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如今,经过数次技术迭代,产业园通过智慧物流云平台,实现仓储、运输、加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货物流转效率62%,压降管理成本6%-8%。
“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活跃、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融通产业循环的关键力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像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正逐步从工业化初期的“需求依附”“相互支撑”,升格到如今的“发展引领”阶段,跃动着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据了解,目前柳州鹧鸪江钢铁深加工物流产业园已聚集了130多家企业,服务对象已从柳钢体系内的钢材经销商、原材料采购商、终端客户等,延伸至宝钢、首钢、攀钢等区内外大中型制造业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及钢材贸易商等,园区已成为广西钢铁物流降本增效的核心引擎,支撑柳州汽车、机械等产业发展。2024年园区营收超百亿元,税收贡献超6000万元,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鹧鸪江钢铁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园内,行车正在吊装钢材至货车。广西柳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近年来,广西在全局上把握,于关键处落子,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港航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新型专业市场、会展服务等九类生产性服务行业,并于2023年6月首批培育了柳州鹧鸪江钢铁深加工物流产业园、中国—东盟金融城等9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储备10家培育集聚区,扎实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截至2024年底,全区9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了26633家服务业经营主体入驻,较2023年增长5890家,增幅达28.4%。
“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集聚,促进知识交流和合作,加速知识外溢,进一步推动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实现功效互补、资源互利。”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集聚区容易形成技术创新平台和生态圈,从而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在服务业集聚区里,一个个项目建设正拉弓满弦,一个个产业正拔节生长。企业“内生”和集聚区“共生”,融合出了广西产业的生生不息。
“产业园专门成立了服务团队,不仅为我们公司提供营业执照办理、税务登记等服务,还帮我们与北海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和北海市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对接业务,使我们快速获得了业务开拓渠道。”落户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的南坡腕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晓非表示,企业从意向考察到签约入驻只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之所以快速作出落户决定,关键在于产业园系列服务机制,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近年来,广西不仅出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支持政策,还创新集聚区管理形式,政府部门担任集聚区的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推进涉企服务工作,引入专门的运营机构,负责推动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公共服务、物业管理、中介合作等市场化运营工作,精准匹配企业个性化需求。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明月湖区)航拍图。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供图
“2016年入驻园区时,我们在业内名不见经传,如今已经成为国内智慧农业领域的佼佼者,还拿到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捷佳润科技集团企管总监陈秀娟感慨道,近年来企业飞速发展,已成功实施数千个精品项目,服务全国各省份超过200万亩农场,“一路走来,离不开园区的精心培育和孵化。”
为了推进项目落地见效、为企业提供有效帮助,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指导各集聚区围绕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进一步内育外引、梯度培育,建设了孵化器、加速器等众创空间,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链等一系列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南宁 · 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服务集聚区一企业的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南宁 · 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供图
“入驻集聚区的企业大多是初创型企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各个集聚区打造了孵化体系,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整合企业、政府和高校等各方面资源,促进企业向规模以上高速发展。”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集聚区孵化效果明显,截至2024年底,9家集聚区规模(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29家,相较于2023年增幅达26.5%。
走进位于南宁市中国—东盟金融城的广西联合征信有限公司办公区,墙面上硕大的屏幕闪烁着实时更新的数据、智能分析的信用画像等信息。
该公司总经理黄小钰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出海’东盟,我们在中国—东盟金融城的支持下,协同东盟国家建设了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为国内金融机构、企业了解海外企业信息、开展商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目前,该平台已覆盖东盟10国的709万家境外企业以及3万家境内外贸企业。
近年来,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跨境贸易合作不断加深,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此,广西打造了金融行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中国—东盟金融城,着力建立与全方位开放格局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起面向东盟的经济金融合作大通道。
中国—东盟金融城航拍。中国东盟金融城供图
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租赁、数字征信……集聚区里,境外金融服务越来越丰富。截至2024年底,中国—东盟金融城中各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达425.73亿元,助力南宁市成为全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地市,广西也在全国9个边境省(区)、12个西部省区中排名第一;北海市向海金融城集聚了大量股权、创业投资机构,各类金融机构对外投资规模超100亿元,助推资金资本不断集聚。
如今,中国与东盟国家日渐密切的贸易往来,激发了人力资源交流合作的澎湃活力。
今年1月至3月,在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广西(柳州)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514名学员经过为期1个月的理论教学与“工学交替”式实操训练,通过了技能操作测试、理论笔试及答辩考核。据了解,部分通过考核的学生已经入职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在越南、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设立的分公司。
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训楼。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供图
“近年来,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柳钢等大量企业‘出海’东盟,急需大量人才支持海内外工厂的生产运营。”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凌军友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要素全球配置能力和服务能级,是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准匹配供需、助力企业出海壮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依托柳州工业基础、职业(技工)教育基础,联合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跨境人力资源服务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计产生合作项目9家,累计对外培训技能人才 1439 人,其中国际留学生 522 人,有力助力企业出海东盟。
在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内,教练在为学员讲解演示。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供图
“当前,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广西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的重点领域,正助力广西正走活开放发展新棋局。”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结合“十五五”发展新形势,加快研究新一轮推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的支持政策。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将以更优结构、更高水平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